中国数码印花欢迎您! | 会员登录 | 会员注册 | 忘记密码? | 注册指南
 
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 > 资讯 > 国际市场 > 南通蓝印花布开启世界“非遗”申报之路

南通蓝印花布开启世界“非遗”申报之路

来源: 日期:2015-05-23

       得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、国家非遗保护工作专委会主任冯骥才支持,蓝印花布正式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行列。昨天,记者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、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馆长吴元新处获悉这一消息。目前,蓝印花布世界非遗申报工作已经启动,计划5年时间完成。

  “从国家级‘非遗’到世界‘非遗’,申报的过程,也是宣传南通的过程。”吴元新说,如果申报成功,将是南通对世界文明作出的一份贡献。

  抢救保护蓝印花布,到了关键时刻

  在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进门处,有一堆用老布覆盖着的“宝贝”。掀开布面,里面是一叠一叠的蓝印花布,颜色有深有浅,纹样不尽相同。这批布是馆里年前从江浙、山东一带居民家中收集过来的。“都是老布,以后慢慢就没有了。”吴元新说,蓝印花布的抢救性保护到了关键时期。

  吴元新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于启东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。童年记忆里,奶奶和母亲纺纱织布、父亲在农忙之余帮着浆纱染色,“这种家庭式作坊劳作的场景,在当时农村十分普遍”。

  十六七岁时,吴元新走进染坊学习正规技艺,在启东蓝印花布厂里学会了印染、刻板和纹样设计。此后,又先后在宜兴陶瓷学校、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、中央工艺美院、中央美院等地工作和深造。

  1996年,吴元新创办的蓝印花布艺术馆在市区文峰公园内开馆。此后的近20年里,他一直致力于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抢救、保护与传承。他的努力得到大力支持,市委市政府专门在濠河边为他建设了新馆。如今,新馆里有一整面墙的区域,用来存放这些年从全国各地收集来的布样。“我们已经收藏20000多件10万多个纹样。”近十年来,通过梳理建档,他们一直保持着每年出一本理论研究书籍的状态。

  国内外高校、学者研究但凡涉足蓝印花布之处,能够找到的文献资料大多会出自吴元新之手。学术界的广泛认可,也让吴元新对蓝印花布的研究更深一步——由他主持的《中国传统蓝印花布纹样研究》获国家重点课题项目,成为我市首个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;上个月,作为全国首批四家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”之一,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在北京完成结题答辩,顺利通过两年一度的验收。

  为申报世界“非遗”,最近,吴元新与南通大学、天津大学合作,开展了蓝印花布色牢度的研究。他透露,申报期间,由他牵头任主任,中国民协还将成立中国染织艺术研究中心,组建一支学术团队,以南通蓝印花布为主,利用5-8年时间作中国传统印染技艺的立档调查,整理出版20卷理论研究书籍。

  “走出去”,展示“蓝白符号”

  4月下旬,由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主办的“锦绣江苏——传统织绣染技艺展览”在北京恭王府举行。在这场14个国家级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云集的展览中,南通蓝印花布与南通彩锦绣、南通扎染、如皋丝毯等项目一起,代表南通亮相展览。看到蓝印花布清新质朴的颜色,吉祥喜庆的纹样,不少游客惊呼:“原来这也是非遗!我们家原来也有。”游客的赞叹,也是吴元新参展的目的所在,“我们要通过宣传展示,让大家知道,这不是落后的东西,而是国家级的文化遗产,是亟须抢救的宝贝!”

  深知“酒香也怕巷子深”的道理,近几年来,吴元新一直花大力气在做蓝印花布的宣传展示工作。除了参加省、市外宣部门组织的国内外各大展览,他还自掏腰包去各地办展。作为一家民办博物馆,财务上不算宽裕。但吴元新觉得,要让大家认识蓝印花布、喜欢蓝印花布, 才会愿意消费、愿意关注它的抢救保护与传承。他透露,今年,他们还打算在即将开放的北京前门非物质文化遗产园内设一个分馆,站在更宽广的平台上宣传推介蓝印花布。

  办展之外,吴元新还穿梭奔走于中央美院、清华美院、南京邮电大学等各大高校,参加论坛、举办讲座和学术报告等,展示和传播蓝印花布印染技艺。现在,清华美院里有他的传统印染工作室,曾为APEC会议设计“国服”的北京服装学院,也聘他为硕士生导师。

  吴元新说,自己带过十几个研究生,尽管并未从事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传承工作,但对于在高校里教学传播,他仍然乐此不疲,“不少学生把蓝印花布的纹样、印染技术运用到了设计与教学工作中,这也是一种传播形式。”他认为,只有拥有更好的传播氛围,才有可能把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。

  创新,让古老“非遗”更接地气

  在南通科技职业学院东南角上,有一排占地约300㎡的蓝印花布染坊。负责人吴灵姝带着记者参观了染坊里正在进行的每一道工序。刻版、刮浆、染色、刮白、清洗、晾晒……每一个流程,她都如数家珍。

  吴灵姝是吴元新的女儿。这个标准的“85后”,从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毕业后就回到家乡南通,与父亲一起经营管理蓝印花布艺术馆,共同进行课题调研及书籍编写工作。

  中国的民间传统技艺,自古以来都是靠师父带徒弟的形式,口口相传、手把手教学传承下去的。但吴元新坦言,蓝衣花布印染技艺,已经到了青黄不接的地步。他曾做过调研,目前全国从事蓝印花布技艺传承的,已经不足30人。就拿他自己的染坊来说,除了吴灵姝,年纪最轻的师傅也已经45岁了。未来会不会后继无人?

  吴灵姝的接班,稍许缓解了吴元新的担忧。从小学习美术、大学期间又学习了设计,加上血脉里对蓝印花布的天然好感,让吴灵姝选择从事蓝印花布的传承工作时多了几分坚决。她的执着,得到了丈夫倪沈键的支持,他甚至辞去银行的工作,由一名金融男,摇身一变成了染布匠。学习蓝印花布一整套的印染技艺,最少要三年才能出师,过程漫长而枯燥。夫妇俩不怕苦,成天泡在染坊里,常常一呆就是八九个小时,下班后又钻进刻版室修复、设计纹样。

  传统的技艺,需要赋予创新,才能不断散发出活力。吴元新认为,只有创新,才能得到市场认可并产生经济效益,才有资金来做收藏、做研究。去年,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夫人彭丽媛数次身着蓝印花布服饰出访,融传统于现代的时尚风格,引起很大反响。对此,吴元新、吴灵姝父女深受启发:蓝印花布是可以穿在身上的“非遗”,做产品就要做这样“接地气”的,把老百姓生活中用得到的东西引入到设计中。吴灵姝说,她正在着手设计一些蓝印花布的家居实用品,未来会注册一个新品牌,借助网络渠道,进一步打开蓝印花布的销售市场。


 
 
 
版权所有 南通鸿彩数码印花设计有限公司 招商热线:13626278268 服务热线:0513-86324485
技术支持: 华企立方 备案号:苏ICP备14030534号-2